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/001/Upload/1054/relpic/-1/1054/bb6024c4-efd4-4ba7-b390-939e33d32676.gif


為全面提昇工商業發展,縣府持續於斗六地區設立工業區、科技園區及絲織專業區等,並於其他鄉鎮陸續成立工業區及設立中部科學園區,據以吸引國內各產業陸續設廠、科技人員駐縣服務,整合各產業提昇競爭力,且視麥寮六輕完工量產,勢必帶動整體工商業發展,促進經濟繁榮,造福縣民。

為提昇教育品質及留住縣內人才,本縣計有156所國小、20所國中及2所綜合中學,且為推展高等教育,積極與各大學聯繫爭取成立,計已有雲林科技大學、虎尾技術學院及環球技術學院相繼成立,現已爭取到台大雲林分校於虎尾設立及中華技術學院、中國醫學院陸續辦理設校籌備中;顧及產經效能提高,因應加入WTO,並配合推展週休二日活動計劃,業已提出進行一鄉一休閒政策活動系列,不僅吸引眾多縣外人士參觀,並為本縣塑立良好形象;為方便縣民交通往來及貨物交流,相繼中二高及古坑 台西東西快速道路的完成及虎尾高鐵站設立,已編織東西連貫、南北縱橫綿密的便利交通網。以上政策不僅可帶動本縣工商業蓬勃發展,亦使本縣外流人口回流及外縣人口遷徙居住。

斗六國小位置正位於雲林縣治所在地-斗六市,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繁榮,政府、縣民齊心努力,不僅街道煥然一新,人文藝術活動推陳出新,且新社區不斷成立,人口急遽湧入增加,卻造成市內國小班級學生數急速膨脹,原有學校受校地、社區規模等條件限制,已無擴展空間,教育品質堪憂。

為增進教育品質、配合小班教學精神及九年一貫課程,縣府依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二條第四款「國民中小學之規劃以不超過四十八班為原則,規模過大者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籌增學校重劃學區」,辦理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學校用地,提出籌設「文六」國小之規劃,以解決都市人口學生數膨脹事宜。

/001/Upload/1054/relpic/-1/1054/a22d1e69-4c99-40c2-b0db-ac653aaad0da.jpg

   “斗六”源起眾說分歧,一稱”斗六門”,原是洪雅平埔族居住,當族人狩獵捕獲山鹿時,發出”ㄉㄨㄌㄨㄇㄣ”的歡呼聲以作慶賀,”斗六門”之名便不脛而走。另一為相傳雲嘉兩地居民為爭諸羅(嘉義)縣治,協調以泥土肥沃度為憑藉,結果諸羅以土一斗等於雲林一斗六而取得縣治設立,這裡則以土重被稱作”斗六”。本地倚山望海,地靈人傑,耆老們以『泰山北”斗”,”六”合和平』予這塊福地最佳證言。

   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重心,無遠弗屆的影響使人感動陶醉。為抒發情感及闡述與自然的永恆,經由手舞足蹈、歌唱及繪畫等自發性動作可建構出最佳詮釋。心靈通道的開啟,具感官經驗的身體教育是最佳媒介;試以人文伸出友善的觸角,填補科技物性的疏遠;藉以動感、美感及音感之琢磨,建立無分國界的靈性橋樑;后以潛移默化之功效淨化心靈,塑造知性、感性及理性的新紀元。

/001/Upload/1054/relpic/-1/1054/7722d762-20b1-4b7e-8294-7c71e907b159.gif

斗六的開發時期遠在三百二十年以上,農業的開發在台灣中部而言屬率先開發的地區,且因本地位屬平原,大部分居民皆以務農維生,因而孕育出刻苦耐勞、純樸善良的人文特質。 

一、開發篇:

斗六自古即為嘉義通往竹山『昔日號稱前山第一城』要道之要塞,且掌握了古坑山區、嘉南平原、濁水溪流域及南投山區等四者交會的交通要衝,因此明末清初以軍事墾殖為主軸的漢人拓殖即在康熙30年(西元1691年)有總兵王化行營在此,其後陸續建斗六門莊倉(西元1701年)、大竹圍陂(西元1709年)、石榴班陂與斗六莊陂(西元1710年)聚集居民,至康熙56年(西元1717年)諸羅縣治已載有『斗六門街』之稱呼。

斗六自洪雅族(古代台灣平埔族的一支,現已完全漢化)聚落時代,早已有漢人和土著部落往來貿易和通婚結姻的跡象(如今方言稱妻子為牽手並非閩南語原意,而是來自土著結婚禮俗是牽手的原因);荷據時代為便於收取人頭戶稅,乃至各地調查地名和人口數,就將本地地名稱為 Talackayan ,譯音斗六門柴裡社(由漢人通事譯成漢文),所指的就是現在斗六市三光里社區。那時後,斗六門原野農業尚未開發,只有野生的雜糧和甘蔗林,山豬和鹿群奔馳於莿莽之中,是狩獵的好地方。

明末,鄭成功光復台灣以後,其子鄭經繼業主政時,推行屯墾政策,鄭氏部將林圮率領軍隊來雲林開闢草萊,拓殖礦野,斗六門首受其惠奠定了農業發展基礎。斗六的開發時期遠在三百二十年以上,地區農業的開發雖不及北港沿海地區為早,但在台灣中部腹地而言,仍屬率先開發的地區,何況早有部落聚居,為山產獵物的交易場所,也是農產品的集散地。

/001/Upload/1054/relpic/-1/1054/5201cb64-f170-4646-9e10-3167dd9555d7.gif

二、地理篇:

斗六市位於東經一二零度四四,北緯二三度四八,轄屬雲林縣;雲林縣地理位於中台灣西側濱海地區,而斗六市正處於雲林縣之東隅,即嘉南平原北端與中央山脈西麓丘陵之銜接地帶,東鄰南投縣竹山鎮、南接雲林縣古坑鄉、西接雲林縣虎尾鎮及斗南鎮、北接雲林縣莿桐鄉及林內鄉,全境略呈一橫置之雞腿狀,東西寬15公里,南北長16公里。

斗六市全面積達9371.51公頃,除都市計劃區842.56公頃外,又劃分了特定農業區、一般農業區、工業區(含斗六擴大工業區及科技工業區)、鄉村區、森林區、山坡地保育區及專用區等七區。

/001/Upload/1054/relpic/-1/1054/78d8e2af-0f9c-4757-a610-af8bcc30f55b.gif

三、特產篇:

斗六市位於山麓地帶,嘉南大圳貫穿其間,水源充足,土地肥沃,氣候溫和,實為農業發展的理想區域,主要農業品包括有稻米、甘蔗、落花生、柳橙及文旦等,尤其斗六文旦、茂谷柑、柳橙最具特色,早已聞名全省。斗六文旦之所以好吃主要是土質的緣故,主要產地在牛桃灣(鎮北里),當地土質屬壤土,地勢較高,排水良好,因此所產的文旦甜美多汁,甜度高達十四、五度,曾獲得全省文旦品嚐競賽冠軍。最早是由田尾引進,經過多年的種植及改良,品質不斷提昇。早期聞名全國的麻豆文旦部分是到斗六來收購文旦,再貼上標籤出售,現在斗六文旦已打響自己的名號,聲勢不在麻豆文旦之下。 

四、人文篇:

『街頭媽祖間,街尾觀音亭』之俗諺,街頭媽祖間即指太平路起點之現今圓環(昔日為祭祀天上聖母之受天宮)往南至太平路尾奉祀觀音菩薩的永福寺,建於道光28年(西元1848年)即街尾『觀音亭』,此外街尾有乾隆年間公建立池王爺廟『代天宮』街中有建於乾隆59年(西元1794年)之福德廟,街頭則有提倡文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龍門書院,太平老街建築歷史存在數種不同時期與風格的歷史,近年來在雲科大文資所幾位教授努力及張 縣長榮味在縣政大力配合之下,太平老街風華再現,顯露無窮商機,而且也是斗六市人文會粹之地。

做事規矩、老實之斗六人所以具有這樣的特質和斗六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,斗六土地平坦,東面有山脈屏障,平均地勢約五十公尺,地勢高、排水好,沒有淹水的顧慮,夏季颱風很少正面侵擊,冬季也沒有漫天風砂,土地肥沃,生活無虞,自然養成不疾不徐,保守、樸實的特性,但缺乏競爭性,也阻礙了斗六發展與進步。由於斗六人的這些特質,形成了一股濃厚的人情味,許多外地人在斗六工作,退休後大多常住在此。而斗六人外出奮鬥,功成名就之後,也都十分關心鄉里的發展。只要有關地方上的事務,都會極力參與或爭取。當年爭取興建省立雲林醫院,最後順利設在斗六,就是一個最好例子。

諺語:「鄉下吃肉,斗六街吃ㄏㄚ」。意思是說各庄頭,拜拜請客打牙祭,十分好客,而斗六人十分吝嗇,到斗六街上看熱鬧,看完拍拍屁股就走,別想有什麼招待。和地圖有關的俗諺有:1.街頭媽祖間、街尾觀音亭。2.到牛挑灣崁腳去想一想,意思是指別癡心妄想。

/001/Upload/1054/relpic/-1/1054/2ffdb083-9e3b-4f85-9dd2-46ad3d810bbc.gif

五、地名篇:

地名由來有因星座方向而命名的說法,大意說:在北斗星之南,有織女星座,共有六顆星,地理位置剛好在北斗街的南方,就稱為「斗六」。 另一種傳說,認為地理的位置,剛好在南斗星宿下方,南斗星有六大門,所以稱斗六門。



故事一:斗土之爭

相傳,諸羅『今嘉義』設縣治之初,雲嘉兩地居民爭取縣治,協調以泥土的重量為憑藉,稱土的結果,諸羅一斗土等於雲林一斗六的重量,而爭取到縣治的設立,原來是諸羅的那一斗泥土中,滲入大量的食鹽所致。



故事二:打鹿

斗六市平原靠近山區,相傳古時候野鹿成群,當時住民大都以打獵為生,客家話語『打鹿』,是堂堂正正的漢語古音,糊里糊塗的滿清官吏把『打鹿』聽成『斗六』,尾音重了一點就變成了斗六門。

現在斗六市的三光里,史料所述,古稱「柴裡」,是客家人最早開發的地段,附近還有一條「柴裡溪」,「柴裡」的閩南語發音,正是客家話「財來」的發諧音!斗六東市場附近原名[蕃社],也就是平埔族居住的地方,平埔族豐年祭時,常常齊歡呼 : Tromn ,因此命名為斗六門,後來又省略門字,就成了今天的斗六。

據史料記載,平埔族共有九族,斗六地區為洪雅族,與埔里、草屯地區相同,斗六平埔族分斗六門社及柴里社,斗六門社可能在今天中華路(舊名番社)、社口里一帶;永安路及中華路交叉路口,也有 一個舊名為「番仔井」,另外埤仔頭也有舊名為「番仔埤」,斗六地區有「紅」姓人士,此一姓氏,可能是平埔族的後裔,但未經當面證實。斗六地區平埔族居民不少,且都與漢人通婚,長久下來,斗六純粹漢人血統較少。

/001/Upload/1054/relpic/-1/1054/01685056-e0ba-4269-8639-ed10d651cc35.jpg

六、教育篇:

早期教育在家庭內教授較多,寺廟內也有。在現在斗六郵局旁,曾有黃服五秀才開設書院「綠軒」,教書並指導文人作詩、吟詠,學生、詩友遍散各地。在今雲林溪畔也有人開班講學。日據時期公學校前身,在現今鎮西國小旁,曾開設國語傳習所(教授日文),找了許多秀才或準備考秀才人去學習,傳授一年的日文。

日據時期,臺灣人子弟如果要進入小學校就讀,必須先通過入學考試,測驗了解日本話程度,當時本島人(臺灣人被如此稱呼)子弟入小學校就讀的人,被稱為「共學生」,人數很少,通常一班只有四、五人左右,共學生的家庭都是上層階級出身。

日據時代小學校學生有統一的制服,每天要穿制服上學,制服是黑帽子(夏天有白色帽罩),白色上衣,短褲(夏天);冬天則是有斑點上衣,每個人穿鞋子,每天都穿戴整齊才上學。逢到有慶典的日子,還得穿上長運動襪,女生穿淺藍色褲裙,衣領上配戴蝴蝶結,男女全部背上背包。另外公學校就沒有制服,可隨意穿著,由於沒有背包,只好用大包巾綁在腰間當書包。沒有人穿鞋,全部打赤腳。兩者一看之下,就有分別,一邊是知識階級,一邊是無產階級,成為顯著的對比,因此公學校學生具有自卑感。

現在因學生數增加,市內共成立有12所國小、1所私立小學、3所國中、1所私立中學、2所國立高中職及2所大學等,每階段皆認真栽培學生不辭辛勞,不論藝文、音樂、運動等在全縣獲全國皆屬翹首。